王实昧在延安因理想而被杀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在《丁玲为什么去延安》一文中,我指出:丁玲所以去延安,主要是因为个人境遇,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国民党纠缠,还自己一个清白之身。那么,去延安的知识分子是不是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就没有为理想为信念而去的么?当然不是这样,也的确有不少知识分子是怀着理想和信念去延安的——比如,王实昧就是一个。
王实味,原名叔翰。1925年考上北大,和胡风是同班同学。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下,1926年20岁的王实味就加入了共产党。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北大上了两年学便辍学的他,在当时一些著名刊物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和他翻译的作品,深得诗人徐志摩和评论家陈西滢等人的好评,作品被收入新文艺丛书。1933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提到他的文学创作时,他才27岁。1937年,已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的王实味,和很多进步青年一样,满怀激情和理想,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放弃已有的名利,投奔延安。
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王实昧毕业于北大,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三十年代去了革命圣地延安,希望在那里,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但他与其它一些革命圣徒们不同,他带来的不仅是朝觐,还有思索。他怀着虔诚的心境仔细而深刻地钻研了马克思所有的论文著作,之后,又对延安的现实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得出了一个历史的悖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否必须以牺牲个性的精神自由为代价?1942年,王实昧在《谷雨》杂志发表了杂文《政治家,艺术家》,接着又在《解放日报》发表《野百合花》等一系列批判性杂文,坚持艺术家的责任是揭露一切肮脏和黑暗,从而与“欣欣向荣”的主题形成激烈的冲突。同时,他也对权威作出了挑战,他认为“中国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国际应负部分责任”,“斯大林人性并不可爱”。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犀利地揭露和批评了当时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歌舞升平以及干部与群众之间“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的等级制度。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