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  经济学讲座之七:特里芬难题

经济学讲座之七:特里芬难题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乏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从50年代开始,美国的赤字缓解了国际清偿力不足的矛盾,但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际上毋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赤字,只能采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甚至不得不勒紧裤带,省吃俭用地节省外汇。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阁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西德政府达成协议。但有些西方国家,比如法国政府就对美国的施压手法非常反感,丝毫不买美国的账,仍要求兑换黄金,带头冲击美元的霸主地位。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