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赋的“劝百讽一”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至南朝文人勉强学步,就如提泠之水,吹波助澜,更无足观了。
至于延续,第一个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司马相如。对于汉大赋,严格上说,司马相如是第一个成熟的大家。《子虚》《上林》赋的成功,以及相如本身的传奇经历,给了文人崇拜跟模仿的对象。汉赋自司马相如始便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经过相沿不改,形成了传统。传统一旦形成,遂难以改变,这也是古代甚至当下中国人的性格习惯,就像鲁迅所说,“除非刀架在脖子上,否则不愿有一点改变”。第二个原因在统治阶层,统治阶层永远都是期待歌颂、渴望维权的,武帝之后,诗书礼乐已成为举士的依据。杨雄曾在《解嘲》一文中指出,统治着用刑法、礼乐、歌赋来束缚士人,而士人只图仕进,依然“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方”。第三是在于班固,他处在东汉初期,社会还比较稳定,他陶醉于“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两都赋序》)的歌颂,因此,就不能看到汉赋的根本弱点。
他曾反驳杨雄对辞赋的看法,它说:“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杨雄以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中而奏雅,不已戏乎!”班固作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辞赋家,其影响力远大于杨雄,他对辞赋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汉辞赋的发展方向,也使汉大赋始终未能走出司马相如决定的体制。
总之,汉赋是文学的奇葩,它气势充沛、波澜壮阔,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词采的富丽。但它的“劝百讽一”,注定了它不是思想界的泰斗,也许它适合我们于茶余饭后,沉醉一会文字的美,感叹一下赋中生活的华丽。
至于延续,第一个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司马相如。对于汉大赋,严格上说,司马相如是第一个成熟的大家。《子虚》《上林》赋的成功,以及相如本身的传奇经历,给了文人崇拜跟模仿的对象。汉赋自司马相如始便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经过相沿不改,形成了传统。传统一旦形成,遂难以改变,这也是古代甚至当下中国人的性格习惯,就像鲁迅所说,“除非刀架在脖子上,否则不愿有一点改变”。第二个原因在统治阶层,统治阶层永远都是期待歌颂、渴望维权的,武帝之后,诗书礼乐已成为举士的依据。杨雄曾在《解嘲》一文中指出,统治着用刑法、礼乐、歌赋来束缚士人,而士人只图仕进,依然“雷动云合,鱼鳞杂袭,咸营于八方”。第三是在于班固,他处在东汉初期,社会还比较稳定,他陶醉于“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两都赋序》)的歌颂,因此,就不能看到汉赋的根本弱点。
他曾反驳杨雄对辞赋的看法,它说:“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杨雄以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聘郑卫之声,曲中而奏雅,不已戏乎!”班固作为东汉著名史学家和辞赋家,其影响力远大于杨雄,他对辞赋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东汉辞赋的发展方向,也使汉大赋始终未能走出司马相如决定的体制。
总之,汉赋是文学的奇葩,它气势充沛、波澜壮阔,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词采的富丽。但它的“劝百讽一”,注定了它不是思想界的泰斗,也许它适合我们于茶余饭后,沉醉一会文字的美,感叹一下赋中生活的华丽。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