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  秦国和秦朝的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秦国和秦朝的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公元前8世纪,秦人进入关中“岐丰之地”,货币经济比重日益提高。秦人早期(在今甘肃境内)通行天然贝和仿贝货币。进入“岐丰之地”(今陕西省宝鸡境内)使用的货币质料、形制是什么?根据零散史料记载,可能通行以麻布、兽皮为质料的布币和皮币。因布币和皮币自然解体快,不可能通过考古的方式来发现。从贝币或仿贝币到钱币,古籍没有记载,目前考古的报告未能提供有解释力的线索。有的学者认为西秦落后,没有能力铸行货币。这种解释是苍白无力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战国时期的秦国,铸行的圜钱数量最多、时间最长的是秦半两钱。在凤翔(原秦都雍城)墓葬中挖掘出大量半两钱[4]。1970年凤翔八旗屯西堡出土一珠重一两十二圜钱1枚[5]。1996年, 西安北郊出土1枚“珠重一两十四”圜钱[6]。"重一两"圜钱存世罕少,多出土在甘肃西和礼县(刘可通,2001)和陕西西安地区及凤翔(秦雍城故地)(董良义, 2012)。而商鞅第二次变法是在咸阳。所以,这些地方出土的圜钱应该早于商鞅变法时期。
关于“珠重一两•十二”、“珠重一两•十四”圜钱钱文的解读见仁见智。这两种类型的圜钱是圆孔圆形的铜钱,与魏国的圜钱是相同的。但秦国圜钱(圆孔圆形)有“一两”型的和“半两”型的。
“一两”型的圜钱直径3.6-3.7 厘米, 穿径0.8-0.9厘米, 重13.1-15.6克。一般在14 克左右, 无郭, 背平素无文(图1-2;1-3)。根据司马迁的“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史记·平准书》)的说法,“一珠”是指一个货币的意思[7];“十二”、“十四”,据实测各自轻重不一,有大有小,与纪重无关,有的认为是冶铸炉次或范次的编号(杜勇,1996);也有的作者将其读为纪年。“十二”、“十四”被读为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和十四年(前348年)。这在商鞅第二次变法(前350年)之后。这种读法没有说服力。我赞成将其读为秦献公十二年(前373年)和十四年(前371年)。这个时期在商鞅第一次变法(前356年)之前。实际上,公元前383年秦献公由雍城迁都栎阳。而重一两型圜钱也是在这些地区出土的。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