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无独有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一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其社会背景与19世纪的俄国有相似之处,阶级矛盾尖锐,国家暗无天日,民族日趋衰亡,人们渴望变革,以打破这种悲观的现状;二则,中国的“多余人”,也是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包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大家族子弟等),有才识、个性,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矛盾、冲突;三则,在一些“多余人”角色身上未尝不存在着他们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与俄国文坛也是不谋而合。不少作家声称,其小说就是他们本人的准“自传”。作家与角色都是贵族知识分子,既有自己在才学、人品方面的诸多优点,同时又难免有思想、阶级、时代上的局限与不足。作家尽管在认识上要高于角色,但其本质一样,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与对未来的追求、愿望。
而当他们对自己笔下人物由欣赏走向批判时,他们就跳出了自己阶级、身份局限上的藩蓠,走向了新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是: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等。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大多适应当时文化界阶级分化的形势,对几个接受了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进行探索,描述其痛苦与挣扎,也反映其在个人奋斗路途上的破产。但鲁迅毕竟是鲁迅,他笔下这些人物并不完全等同一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他们是革命阵营中首先觉悟的部分,但其个人抗争软弱无力、一事无成。其个人解放并不能离开社会解放单独完成。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