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尤其第一部《家》最为光彩夺目,描写了发生在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个高姓大家族中的故事,其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多余人”之一。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叛逆者,却保护了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更重要的是,由于背着因袭的重担,长期接受封建正统教育,以及长房长孙的地位,他对旧家庭、旧制度一直抱着幻想,留恋难舍。觉新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作者批判和否定了觉新屈从于封建势力的“作揖哲学”、“无政府主义”,同时,对他内心中的矛盾与痛楚又寄予了应有的同情。
巴金在该小说中还塑造了“新人”觉慧,他是觉新的弟弟,敢作敢为,积极革命,并将他与觉新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如果对旧制度、旧势力迁就妥协,就必定会成为它的牺牲品与殉道者;只有摆脱其羁绊,奋起抗争,青年人才能争得“美丽的青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肖涧秋是又一个典型的中国现代“多余人”。他是小说《二月》的主人公。《二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鲁迅极为赏识的青年作家柔石的代表作,反映了大革命时期浙江省偏远乡镇的生活。作品通过描写肖涧秋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再现了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时代里的苦闷、彷徨与探索。自师范学校毕业以后,肖涧秋长期在外漂泊奔波达6年之久,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等到他实在觉得厌倦了,便来到一个名叫芙蓉镇的小地方,希图过一种安静的生活。然而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缺乏宁静与平和,肖涧秋很快就被卷入其矛盾斗争的漩涡当中,他对自己在大革命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妻子儿女分外同情,预想用个人努力来救助文嫂一家,以改变孤苦善良者的不幸处境,结果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歹人与愚昧冷漠的俗人诽谤、攻击和鄙视、不解。他与陶岚的自由恋爱也引起了有些人的嫉妒和仇恨。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