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倪焕之身上具有了更多的政治色彩,成了左派革命党人,一个激进的革命者。然而他脑海中潜伏的“教育至上”观并未得到彻底清算,不时阻碍着他的进步;当工人起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他却闭起门来起草乡村教育计划,将发展乡村师范当作一帖“能收百效的药”。而当起义胜利之日到来时,他依旧固步自封,没想到要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摧毁旧教育,而仅仅对原有的教育体系作些措施、方式上的细枝末节改革,也便暴露了其改良主义的危害性与反动性。因此,到了小说末尾,当将介石磨刀霍霍扑向工农政权与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惨遭失败之际,倪焕之一下子堕入苦闷的深渊,消沉、颓废,对前途丧失信心与希望,郁郁病死,结束了自己年轻的一生。倪焕之的人生故事,体现了中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追求真理、走向革命历程中,其艰难、曲折、复杂。
倪焕之的身上包含有作者叶圣陶的一些影子。作品对他昔日所搞的“革新教育”破产的描写、“教育至上”思想的批判,实际上也就同作者本人过去的某些改良主义认识作了彻底否定、摒弃、清算。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多余人”形象
第五大中国“多余人”形象是曹禺剧本《雷雨》中的周萍。《雷雨》反映了在北方都市里大资本家周朴园家中矛盾、复杂的人际关系。周萍是周朴园长子,按理说应该成为家里的宠儿、周朴园事业上的当然继承人。但不幸的是,他只是周朴园与当年周家侍女鲁侍萍的私生儿,生活在没有母爱、只有父严的家庭中。尽管他在物质上养尊处优、吃穿不愁,但在精神上则十分苍白,空虚、苦闷、压抑。他的出身、教养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自私、虚伪、玩世不恭却又犹豫怯懦的极其矛盾、复杂性格。这种性格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方面他竭力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与威信,维护父亲亲手建立起来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族利益;另一方面他又诅咒父亲、诅咒家庭,并且以其不轨行为直接破坏父亲的声望,损害周家利益。为填补精神空虚,他一时感情冲动,占有自己的后母繁漪,铸成大错。为了自救,为了寻找新的刺激,他又将繁漪遗弃,却把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诱骗,陷入更加无法自拔的苦闷深渊。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