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荒原》艾略特 原文及部分解析
图片标签: 发布:2022-09-17 .... 来源:www.tuj8.co
艾略特是美国新批评派的创始人之一。新批评派主张文本内批评,反对将作家的生平遭际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中来,再加上艾略特本人的文学观点,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荒原》的研究,大都集中于诗篇本身的分析、阐释,而较少联系作者的创作过程、创作心态。1971年,艾略特夫人Valerie Fletcher女士将《荒原》原稿连同有关的书信影印发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认识到《荒原》并不是“非个人”的,而恰恰是“个人”的。至此,艾略特的生平遭遇连同他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才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现代心理学证明,创作者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与文学作品的主旨倾向乃至文本的结构状况不可能不发生关系。作者在创作中虽然企图摆脱自己的情绪控制及精神状态的遮蔽,以便能够以一种局外人超然的状态来处理材料、控制创作流程,但事实上,该种企图只是一种不科学的想法,并不符合创作实际。文学作品源自作者的心灵,它也只能是作者心灵的反映。那么,《荒原》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其实,在这一点上,就连艾略特本人也有供认,在一次谈及《荒原》时,他本人就曾明确表示:《荒原》“是个人对生活所发的一通毫无意义的牢骚话”,是“一阵有节奏的怨声”。[2](p1)有人据此认为,艾略特在批评与创作实践上存在脱节、错位现象,有的甚至怀疑艾略特的人格问题,并常常联系该诗的第76行“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来加以讨论。[3](p118)
现代心理学证明,创作者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与文学作品的主旨倾向乃至文本的结构状况不可能不发生关系。作者在创作中虽然企图摆脱自己的情绪控制及精神状态的遮蔽,以便能够以一种局外人超然的状态来处理材料、控制创作流程,但事实上,该种企图只是一种不科学的想法,并不符合创作实际。文学作品源自作者的心灵,它也只能是作者心灵的反映。那么,《荒原》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其实,在这一点上,就连艾略特本人也有供认,在一次谈及《荒原》时,他本人就曾明确表示:《荒原》“是个人对生活所发的一通毫无意义的牢骚话”,是“一阵有节奏的怨声”。[2](p1)有人据此认为,艾略特在批评与创作实践上存在脱节、错位现象,有的甚至怀疑艾略特的人格问题,并常常联系该诗的第76行“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来加以讨论。[3](p118)
声明:本图片收集于网络,图片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有异议请联系本站!
网友评论